[基地] 台北市都市舊空間活化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簡稱URS

URS=yours 你的、我的、大家的,一個城市的生命力,需要活水般不斷的注入文化創意灌溉滋養。摩天大樓的高度、經濟建設的發展程度就如同城市的表象,或許會隨著年齡而改變、衰老,但城市內心卻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更顯風韻。都市再生前進基地正是為了讓舊社區注入新文化活水而誕生。在台北,目前預計有六座URS概念基地將在台北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茁壯成既可為城市製造創意氧氣,又可美化城市文化景觀的大樹。

台北市六個URS概念基地
編號 名稱 地點
URS 13 南港瓶蓋工廠 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13號
URS 21 中山創意基地 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1段21號
URS 27 華山大草原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27號
URS 44 大稻程故事工坊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44號
URS 127 127設計公店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7號
URS 155 創作分享圈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55號
URS 27W 城市影像實驗室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7號
Google Map

URS以「再生」為主軸,有別於先破壞再建立的重建模式,URS將計畫在舊的輪廓中加入新的概念。這些舊空間都曾經歷過繁榮的景象,也曾是許多老台北人依靠著的生活重心,卻隨著無情時光的腳步而漸漸破舊荒廢,成為城市裡最不起眼的角落。如今,四周高樓林立,人們漸漸遺忘了它們,它們也彷彿成為了影響城市發展與美觀的絆腳石。因此,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10年開啟了URS推動計畫,由政府單位提供地點,鼓勵民間單位進駐,讓民間單位得以自由展現創新力量,將文化創意的種子埋進這些老舊街廓中。並將結合台北市文化局之「台北文創群聚推動計畫」,推動台北文化創意產業的雙L軸帶,依據每個地區的特性規畫不同型式的文創群聚區,打造傳統、人文、創意、次文化等創意街區,藉由群聚效應與產業的帶動,將台北建構成一個創意城市。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一直以來致力於改善老舊街區環境、引入產業活動等都市更新發展策略,這些年的努力讓不少人深深感覺到「台北變美了」!但都市更新不僅僅是硬體基礎建設的推動,而應該要使其得以永續發展,因此「都市再生」概念應運而生。都市再生的概念包含了創新、開發導向、公私合夥、整合、生態永續等多方面向的整合,透過城市的軟創新實力,產出更豐富多元的城市記憶。而URS就是要透過都市更新再生,將更多元、更具活力的創意讓市民共享。

URS凸顯出URS的精神──將空間開放給每個對於城市充滿熱情的人。我們將以再生基地為中心點,把創意因子漸漸擴散到社區周邊,進而再擴散到整個城市,讓台北城不僅僅擁有現代化的外表,也成為蘊含文化創意的心靈之都。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目前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所見的建築物及設施,其前身為創建於1914(大正3)年的日本「芳釀社」,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雇用員工達400人。1945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9年,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再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早年生產價格低廉、以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成為一般民眾日常消費的最愛。大約從五十年代中期,米酒的產量逐漸增加,酒廠配合政府政策,研發各種水果酒,開始了台北酒廠的黃金時代,甚至獲得「水果酒工廠」的稱號,也開啟了「台北酒工場」的黃金時代。至1975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並沿用至今。

目前華山全區範圍共7.21公頃,園區內的建築是以廠區進行階段性的擴建,具有台灣近代產業歷史上的特殊價值與意義,其製酒產業的縮影不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酒類專賣的歷史。目前華山園區所保存完整的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更是一座產業建築技術的博物館,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之建築構造技術與工法,極具建築史學上的意義,也因位居市中心精華地段,又兼具都市整體發展的指標性意義。

2002年起,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菸酒公賣局民營化後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同時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後來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在2005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至今。轉型之後便並針對周圍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將園區規劃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目的在於提昇國內設計能力、國民生活美學,提供一個可讓藝術家交流及學習,甚而推廣、行銷創意作品的空間。

2007年2月文建會以促進民間參與模式,規劃「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並2007年12月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依約取得園區經營管理權利。

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是台北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地名,在清朝時期是艋舺與其他街庄的聯絡主道。日據時代時被劃定為老松國小的預定地,且禁止增建,因此至今尚留有許多保留下清代街廓的歷史建築原貌。民國77年時隨著台北市政府進行土地徵收作業,繼而進行老街修復及再利用工程,才形成今日的歷史街區。

由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徹底地展現出老街的風貌,裡頭充滿著濃厚的傳統人文氣息,其獨特台味濃厚的歷史建築,吸引了台灣知名電影公司的注意,以台灣國片自出的電影「艋舺」,成為最佳的取景拍攝之處。伴隨著電影「艋舺」的宣傳推出效應,將其走向國際化,不僅讓國人對於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有著更深入的了解與認知,也讓外國人見識台灣早期文化的特色。

信義公民會館


四四南村位於台北市三張犁,位置約為現今信義路五段、基隆路二段、松平路、莊敬路一帶,為國民政府遷台後所興建的眷村之一,村內居民全為聯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廠工,因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名四四南村,當地居民多以「南村」稱呼之。

依據「四四南村國家古蹟促進聯盟」的調查,該村興建於民國37年,應為國民政府在台灣所建立的第一座眷村。現四四南村已拆除,部分房舍另改建為「信義公民會館」。

南村房舍與一般早期的眷村相同,主要以木材、竹籬、石灰及瓦片所建築而成,為一連棟式的平房,採「魚骨狀」的架構排列,共分甲字號、乙字號、丙字號三大建築群,甲字號位於莊敬路以西,乙字號位於莊敬路以東,丙字號則緊鄰乙字號東邊,並與信義國小相鄰。早期村內無自來水設施、亦無廁所,僅能藉由村內的公共廁所解決方便問題,且各戶空間均不到10坪、巷道狹窄,生活條件極為不佳,直至民國88年因火災而拆除時[1],多半仍維持50年前的模樣。

由於四四南村的居民主體均為廠工,不具軍職、軍階,與國防部的眷改規定有資格適用上的衝突,且南村住戶眾多龐雜,對於拆遷改建的補償遲遲無法達成協議,加上眾多文化界人士反對全數拆除、要求保留部分具代表性的建築,以作為眷村文化的留影。綜合以上諸多的因素,所以四四南村的拆遷案始終懸而未決,直到民國90年才正式拍板定案。

寶藏巖


寶藏巖本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臨虎空山北麓(標高80公尺)與新店溪旁的一處佛教山寺,是現行台北市定古蹟。

該地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而該歷史建築所引申的廣義地理名詞,則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該社區地處福和橋以及自來水園區(公館淨水廠)之間,行政區屬中正區水源里。

1930年代中期,二戰爆發,駐台日軍開始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1945年,二戰結束,國府開始統治台灣,寶藏巖附近台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因地處高地,日治時期遺留下兵舍及軍事設施亦成為名為台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而1950年代的當時,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外省人居民於寶藏巖週遭興建違建事實。於是寶藏巖開始出現居民,並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直至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接近四公頃約兩百多戶人家。

19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1980年7月,寶藏巖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不過因為涉及新店溪臨水禁建區,除了寶藏巖觀音亭古蹟外,當地的台北市政府正式展開拆遷該地所有違建的計劃。

因為多個社運團體奔走,於抗爭多年後;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不過市政府仍堅持所有違建眷村住戶均需搬離,並於2007年年初完成所有遷村計劃。

北投溫泉博物館及其周邊(前北投公共浴場)


大正2年(西元1913年/民國2年)6月,台北州廳運用了公共衛生的經費5萬6千餘元,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始建的規模為兩層,入口處在二樓,有涼亭、換鞋玄關,進入經樓梯下到一樓後有男女更衣室及個別的沐浴大池,重要的賓客在南側還設有獨立的浴室和休息間。

浴場內最主要的是以服務男賓為主的大池,顯示當年泡湯的男女比例較為懸殊,圓拱列柱圍起的浴池與兩側牆上的鑲嵌彩色玻璃,提供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

戰後,公共浴場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1998年10月31日在地方熱心居民的奔走下,經過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定位,正式重新開放使用。

花博園區 原中山足球場及其周邊


中山足球場原為日治時期的1923年(大正12年)設立的圓山棒球場,除了棒球場設施外,另有網球場、田徑場等設施,也曾舉辦賽馬。戰後成為堆積美援物資的倉庫,後來成為美軍顧問團的辦公地點,中美斷交後,結束了在此辦公的日子。1989年改建為足球場,本館中間的展場與中庭區,寬184米,長300米,是本市有史以來首座的標準足球場。由於台灣人並不熱衷足球運動,而且中山足球場位於航道下方,舉辦球賽時常會發生聽不見裁判哨音的情形,故舉辦足球競賽的頻率並不高,平日只能用來作為演唱會或政黨造勢晚會的舉辦場地以延續功能。因應花博展覽需要,花博團隊在重複使用的原則下,將老舊的中山足球場重新整修,並在場中興建爭艷館,形成館中館的特色。

臺北花卉博覽會圓山公園區範圍約有11.8公頃,包含圓山山丘,兒童樂園,圓山公園和中山足球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配合該計畫圓山公園區的展場內容甚為複雜,包含二座新建的大展館(其中一座發包後取消),三座整修的小展館,花海區和兒童樂園區的景觀/展示區,新 建輕食區,幾座公廁,還包括整修老舊的中山足球場看台區轉變為花博營運總部、商業區,和七道彩虹展示區。

市長官邸藝文沙龍


市長官邸建於一九四O年(日本昭和十五年),為和洋混合日式住宅的典型代表;日本住宅在明治時代以後受到西風影響,除了和室鋪榻榻米外,各廳或書房傾向西化,放置西式家具如沙發、書櫃等,這種風格稱為「和洋混合式」建築,官邸和位於長安西路的舊市府大樓(現當代美術館),都屬於此類建築,在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宅院中算是比較少見。依學者李乾朗的研究,當時對不同等級官員的官舍,有不同分級,州知事或廳知事列為第一級,第一級、第二級官舍基地面積在兩百坪以上,台北市長官邸在當時就是列為第一級的官舍,基地八百坪、建地三百坪,目前和台東的廳知事官邸是保存最完整的日本時代官邸。

至今已有六十餘年歷史的市長官邸,八十三年以前的歷任市長,除吳伯雄之外,包括高玉樹、張豐緒、林洋港、李登輝、邵恩新、楊金欉、許水德、黃大洲等,任內都居住於官邸內,因此具有深刻的紀念價值。幾乎每任市長上任時,都會依自己的八字,將房子內外做些改變。

陳水扁任內,市府在八十四年底舉辦新聞處舉辦「發現新官邸」記者會,及邀請學者專家、藝文界、表演團體等,舉辦座談會,民國八十五年元旦首度開放市民參觀。同年三月,市長官邸由新聞處統籌重新規劃為「官邸咖啡屋」,提供有關音樂、戲劇、影片、攝影、美術、文學等各項藝術展演場所,並可供作家、詩人各項藝術創作者及本市市民聚會休閒之用,「官邸咖啡屋」便是該階段暫用的名稱。

八十七年三月,市長官邸藝文中心修建及表演廳興建工程開工,委託登琨豔建築師、蔡元良建築師設計規劃,八月十七日完工。公開徵求「市長官邸藝文中心」委託經營單位。經過設計重整,委外經營對外開放,定位為藝文中心,以文史哲為主軸,推動文學、哲學論壇,此一清幽寧靜的深深庭院就此有了全新生命。

西門町紅樓與台北電影公園 (原台北煤氣公司)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座落於台北市萬華區武昌街與康定路口,原址為日據時代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成立之「台灣瓦斯株式會社」。民國90年完成公園簡易綠化,台北市煤氣有限公司於閒置34年之後終於變身為西門町最大一塊的公園綠地,興建宗旨不但要保存舊時煤氣公司廠房、煙囪、煉焦爐等設施之歷史建物,讓老建築得以再利用,創造一個藝術文化與周邊電影、咖啡文化、青少年文化結合的大型休憩性空間。

2009年6月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接管「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其後即配合「台北電影節」舉辦「西門町遇見愛-愛情文藝在台北」,之後更舉辦了「街頭放聲」、「戶外電影院」、「公共藝術展覽」等活動,提供塗鴉、原創音樂等青少年文化一個創作及表演的舞台。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使得藝文活動與青少年生活文化成功的結合在一起,不論是跳舞也好,拍照攝影也好,如今的「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已經成為民眾及年輕人生活休閒的熱門地標。未來期望在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的努力下,能將西門町商圈的熱鬧活力延伸到西門町深處的「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達成頭尾串連、繁榮西門町整體商圈。

台北好好看鄰里公園


為了改善老舊社區環境,臺北市民政局從八十八年開始,推動「社區環境改造」專案,到去年底,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三百七十三座一公頃以下的鄰里公園,已經完成了兩百五十一座改造,例如中山區的集英里的永靜公園,里長在公園內種植了二十二株吉野、八重櫻,現在吉野櫻及八重櫻盛開,相當美麗,宛如就是「臺北後花園」。

早期的鄰里公園,因為設施老舊,許多居民都不想靠近,使用率相當低,不過自從臺北市民政局從八十八年開始,推動「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一公頃以下的鄰里公園一共有三百七十三處,現在已經完成了兩百五十一處的公園改造,改造率高達七成,位於中山區集英里的永靜公園,就在里長及志工熱心的改造下,原本很爛的公園,現在每到初春,就是一大遍、一大遍櫻花叢,也因為鄰近中山北路婚紗街,現在也吸引許多新人拍照,成了名符其實的婚紗櫻花公園。

另外松山區精忠里有六座鄰里公園,里長湯忠正說,里內的公園有老人休閒公園、兒童遊樂公園、年輕人運動等,經過里民及志工種植櫻花、楓木、白千層等樹木的改造,原本鄰里公園,前往休閒、使用的人零零星星,不過改造之後,公園每天都有好幾百人次的使用率,尤其上班族多的鄰里公園,現在櫻花盛開,每到中午,就有許多上班族、居民會拿的便當,到公園邊賞花邊用午餐,而這些鄰里公園經過改造,宛如就是臺北後花園,臺北市長郝龍斌說,正值陽明山花季,現在民眾不用人擠人,就可以在鄰里公園,欣賞到各式美麗的花卉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