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開這門課?
2012年10月,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的台北創意學院,舉辦了一場「城市設計工作營」。由交大建築所龔書章老師主持,召集五位老師(包括我)帶領五組學員,進行這場特別的工作營。
首先,活動訊息只在臉書上發佈,不到一週就吸引了143位對都市改造感興趣的熱血學員報名。經過報名資料的問卷與面談,錄取了近五十位來自四面八方、不同領域的學員。每組成員背景多元,包括公部門、設計專業人員、各種專業人員、設計學生、不同科系學生,期望能在團隊中形成跨領域的對話與合作,並藉由不同專業的能力和經驗,提昇工作營成果的廣度與深度。
其次,不同於一般概念發展為主的工作營,城市設計工作營強調提案的可行性,甚至鼓勵發展出可執行的雛形。所以實地探查、對象訪談、腦力激盪、可行性評估、雛形方案,都是同等重要的。期望工作營成果是可被執行、可被參考採納,作為實際施行的基礎,而不是流於天馬行空的創意方案。
經過四天不眠不休的努力,各組都交出了令人興奮的成果,包括:
- The Power Of Circulation 流通的力量(周育如組):The power of circulation 流通的力量!針對政府接納公眾意見的流程與效率進行改良。
- Guerrilla R-G-B 原色游擊隊(侯君昊組):悍衛公眾利益和安全的游擊行動!採用都市游擊隊策略以顏色標示「攻擊」影響公共安全與便利的障礙。
- Run Taipei Run 臺北快跑(劉宛育組):破解台北車站、delete冤枉路、穿透B1大進擊!
- Taipei Urban Game 台北向後看(楊恩達組):招募打破時空疆界的城市穿梭者,為台北城市過去沉寂下來的帶來新的注目焦點!
- Pot Taipei 台北騎望植(漆志剛組):當 U-Bike 路線結合微型盆栽裝置,形成互動、流動的花語台北。
也因為這場工作營的經驗,使得我重新檢視自己帶領工作營和學校課程的教學法,應該縮短概念發想階段,而讓學生花費更多精力在相互激勵、執行、實驗和犯錯。
於是,在交大智活文創夥伴的鼓勵下,我提案開設了這門交大有史以來第一次為跨領域合作所開設的「仿 studio (設計工作室)」課程,由設計專業老師和助教帶領,開放研究所、大四大三學生選修,共同進行一場「都市微改造計畫」。
這是一門設計課,但不同於設計學系高壓力、砲聲隆隆的設計課。比較像是史丹佛的 D-School,課程目的是形成一個跨領域融合的氛圍,為共同的目標思索、討論,並貢獻自己的專業,提案後進行雛形發展,最終目標是一個有高度可行性的雛形方案。
關於這門課
於是,在交大智活文創夥伴的鼓勵下,我提案開設了這門交大有史以來第一次為跨領域合作所開設的「仿 studio (設計工作室)」課程,由設計專業老師和助教帶領,開放研究所、大四大三學生選修,共同進行一場「都市微改造計畫」。
這是一門設計課,但不同於設計學系高壓力、砲聲隆隆的設計課。比較像是史丹佛的 D-School,課程目的是形成一個跨領域融合的氛圍,為共同的目標思索、討論,並貢獻自己的專業,提案後進行雛形發展,最終目標是一個有高度可行性的雛形方案。